您當前所在位置:主頁 > 政策發布 > 全文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行動計劃》

編輯:網站編輯 | 發布時間:2015-09-22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近日印發了 《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行動計劃》,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市、縣委,各市、縣人民政府,省直各單位,各人民團體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行動計劃》全文如下。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調結構、轉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新常態下實現新發展的關鍵舉措。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決策部署,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思路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現有、放眼前沿,創新驅動、開放合作,重點突破、整體推進,質量優先、綠色發展,因地制宜、協同推進,市場主導、政府推動,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轉型為目標,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為突破口,統籌規劃、整合資源、上下聯動、多措并舉,努力推動我省增長動力實現新轉換、產業發展保持中高速、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走出一條符合中央要求、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好安徽提供強大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省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創新能力大幅增強,質量效益顯著提升,發展活力不斷激發,制造強省地位初步建立,基本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一)產業結構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和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科技進步對各產業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力爭達到50%,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力爭達到60%,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5。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二)質量效益提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進一步提高,財政收入突破6500億元。中國馳名商標超過400個。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達到150家。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三)經濟總量擴大。經濟增長速度全國爭先、中部領先,總量再上新臺階,由現在的2萬億元向4萬億元沖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力爭突破3萬家,培育一批躋身全國前列的經濟強市、強縣和園區。
 
        (四)人均指標前移。人均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的位次進一步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萬美元 (按目前匯率)。城鄉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幅,人均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三、工作重點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工程。以加快建設第一批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為突破口,扎實推進國家級和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基地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示范帶動效應。重點發展市場前景好、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高端船舶、航空航天裝備、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等新興產業。堅持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推進后續批次基地建設,鼓勵相關市縣和園區發揮區域優勢,突出產業特色,加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通過專項資金引導、擴大基金投入、強化要素保障、創新體制機制等政策措施,引導企業、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加速集聚,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格局。到2020年,打造20個左右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工業總產值突破1.5萬億元,其中10個左右基地產值突破千億元,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程。圍繞新技術應用、新產品開發、新業態拓展,加快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促進工業產品研發設計、流程控制、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環節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管理現代化。引導企業加大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促進鋼鐵、有色、化工、煤炭、電力、家電、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綠色食品、輕紡鞋服、資源再生利用等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支持資源型城市加快發展接續產業,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重點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船舶及配套、軌道交通、機械裝備和特種車輛、新材料、物聯網等領域實施軍民先進技術相互滲透,建成一批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穩步持續化解過剩產能。到2020年,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制造和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達到20%左右。
 
        (三)服務業加快發展工程。以市場化、產業化、品質化、社會化為方向,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發展,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發展,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全面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積極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壯大金融服務、現代物流、信息技術服務、文化旅游、體育產業、健康養老、電子商務、服務外包、工業設計、節能環保服務、檢驗檢測、品牌和標準化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重點產業。依托中心城市、工業集聚地和交通樞紐,創新服務業功能區發展模式,建設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示范園區。積極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支持服務業企業“走出去”。完善服務業市場法規和監管機制,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到2020年,建成200個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全國500強服務業企業力爭達到25家。
 
        (四)農業現代化推進工程。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為重點,加快形成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格局。深化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改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構建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專業合作社為紐帶,集生產、加工和服務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深入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改造中低產田,建設一批糧食生產大縣和現代農業示范區。推廣農業物聯網等新技術,創新農業新業態和商業模式。實施綠色增效、品牌建設、科技推廣、主體培育、改革創新 “五大示范行動”,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市縣、示范區、示范主體建設。到2020年,家庭農場力爭達到10萬家,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50家以上。
 
        (五)創新驅動發展工程。堅持需求導向,讓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增長點。在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中,深化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改革,進一步用好利益分配杠桿,讓創新人才獲利,讓創新企業家獲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改造提升和新建一批研發平臺。實施創新企業百強計劃,打造一批引領產業高端發展的創新型龍頭企業。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組建產業戰略聯盟。推動開放創新,引進或并購境內外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和研發機構。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在新型顯示、集成電路、語音技術、量子通信、“互聯網+”、機器人、智能家電、數控系統、軌道交通裝備、通用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現代中藥、生物醫藥等領域加強攻關。力爭到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40%,國家級創新平臺超過160家,高新技術企業力爭達到5000家。
 
        (六)民營經濟提升工程。引導優質資源向民營企業集中,推動企業走“專精特新”和集約發展之路。深化與全國知名民營企業合作發展,引進更多省外境外企業家、戰略投資者、技術和管理人才來皖投資興業,推動更多徽商“鳳還巢”。把發展民營經濟和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起來,推動更多社會成員興辦經濟實體,以民辦公助等形式支持一批融技術、風投、培訓、服務于一體的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器建設。按照“非禁即準”的原則,全面放開投資領域,鼓勵推動民營資本投資金融、教育、醫療、文化、保障性住房建設和鐵路、電力等領域,切實做到平等準入、放手發展。鼓勵民營資本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多種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或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資擴股以及企業經營管理。實行同股同權,切實維護各類股東合法權益。搭建信息平臺、做好示范推進,扎實有序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到2020年,民營經濟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高,經營環境進一步改善,新增注冊企業70萬家以上。
 
        (七)園區轉型升級工程。堅持集群發展、綠色集約、產城融合、示范帶動,實現開發區由數量發展向質量提升轉變。明確各類開發區集群化發展方向,增強開發區集聚要素能力,支持具備條件的開發區聚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支持創建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低碳工業園區等綠色園區。加大對低效用地的處置力度,探索存量用地二次開發機制,創新閑置土地盤活方式,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進開發區產城一體化試點,優化開發區產業、城市、生態功能。鼓勵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申報國家級開發區,支持開發區創建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深化園區合作共建機制,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到2020年,把開發園區打造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平臺,全省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開發區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50%,形成一批主導產業經營收入超千億元的園區。
 
        (八)縣域經濟振興工程。堅持分類指導、突出特色、綠色生態、轉型發展,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充分調動創新創業積極性,不斷釋放發展活力動力,奮力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突出項目帶動,進一步擴大有效投入;突出特色優勢,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突出招商引資,進一步強化開放發展;突出規劃建設管理,進一步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突出統籌協調,進一步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突出金融創新發展,進一步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到2020年,縣域經濟總量突破15萬億元,超過50%的縣域經濟總量突破200億元,縣均財政收入超過25億元。
 
        (九)質量品牌升級工程。以爭創中國質量獎、安徽省政府質量獎、中國馳名商標等為引領,以培育“名企、名牌”為抓手,推動“安徽品牌”向“中國品牌”升級。堅持招大引強與內生培育相結合,支持企業推進管理對標、流程再造、兼并重組、項目建設,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跨國公司,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引領行業發展的優秀企業。實施工業產品質量提升計劃,建立食品、藥品、母嬰用品、汽車等重點消費品領域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和追溯制度。開展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范行動,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加大對質量違法和假冒品牌行為的打擊和懲處力度。加強檢驗檢測技術保障體系,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質量公共服務平臺。大力推進商標品牌建設,支持企業爭創馳名著名商標和國際國內名牌。加強品牌宣傳保護力度,營造全社會創牌、用牌、護牌的良好氛圍。每年評選一批省級綜合性和專業性品牌產品并給予獎勵。到2020年,安徽名牌產品達到2000個,品牌經濟比重超過60%。
 
        (十)人才高地建設工程。造就集聚一批企業家、高層次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增強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激發企業家精神,把握創新為源、質量為本、管理為基、綠色為重、人才為先五個關鍵點,推動企業在競爭合作、優勝劣汰中做優做強做大,多措并舉扶持企業優秀經營人才在市場競爭中成長。在全社會營造尊重、愛護、服務、成就企業家的濃厚氛圍。依托骨干企業和高校院所,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培育與引進。以國際化視野建立完善引人、用人和育人機制。加大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方面的獎勵力度,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高層次創新人才股權和期權激勵。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實施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建設一批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完善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相銜接、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終身培養培訓體系,打造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推進職稱制度和職業資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加大對優秀人才表彰和獎勵力度。到2020年,造就一批優秀企業家、一批創新型領軍人才,引進一批國內一流創業團隊。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項目帶動。項目是發展的載體,是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重要支撐。堅持經濟工作項目化、項目工作責任化,抓好轉型升級重點工程項目庫建設,補強短板、增強后勁,爭取更多項目列入國家規劃。圍繞新建、續建、竣工、儲備等關鍵環節,注重統籌、突出重點、創新機制、精準發力,建立“四督四保”(督新建保開工、督續建保竣工、督竣工保達產、督儲備保轉化)推進機制,著力提高開工率、竣工率、達產率和轉化率。健全省領導聯系和分層分級調度機制,完善項目服務保障機制。加快水電路網和污染物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技術研發、檢驗檢測、人才培養、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增強產業承載能力。
 
        (二)強化改革創新。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簡政放權,按照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規定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扎實推進四級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落地和網上運行工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先照后證”、登記注冊全程電子化管理等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以管資本為主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原則上都要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積極引入其他國有資本或各類非國有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也可以參股,允許將部分國有資本轉化為優先股,并著力推進整體上市,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三)強化開放發展。堅持把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針對產業鏈核心環節和薄弱環節,堅持理念創新、方式創新、政策創新、服務創新,有計劃、有步驟在全球范圍內實施精準招商、以商招商和產業鏈招商,加快提升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搶抓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以及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等重大戰略機遇,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支持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加速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以大開放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四)強化環境營造。全面推行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涉企收費清單制度,改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準入管理,探索建立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快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促進和規范公共資源交易活動。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打破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依法懲處壟斷、不正當競爭和侵權行為,鼓勵創新創造。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探索應用信用手段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五)強化政策支持。進一步聚焦發展重點,突出目標導向,整合省財政支持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發揮好每年20—3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專項引導資金作用,設立總規模800—1000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加大企業上市力度,擴大資本市場融資規模。深入推進“4321”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省財政每年安排30億元左右的擔保類資金,支持中小微企業加速成長。全面開展“稅融通”業務,引導銀行擴大貸款規模,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切實緩解企業融資困難。進一步促進金融租賃和融資租賃業健康發展,創新金融服務,支持產業升級,拓寬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
 
        五、組織領導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是事關全局的一項重要工作,全省上下必須高度重視。要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以 “三嚴三實”的精神推進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工作。省委、省政府成立由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具體承擔協調落實領導小組議定的各項任務和日常服務工作。每個重點工程成立專項推進小組,由省委、省政府分管負責同志任組長、副組長,相關省直牽頭部門和配合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重點工程推進小組辦公室設在牽頭部門,具體承擔工程實施計劃的制定,協調落實重點工程推進小組議定的事項和日常服務工作,辦公室主任由牽頭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各市縣要比照成立相應領導機構。
 
        各地、各部門要以項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推進行動計劃落地生根。省直各牽頭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十大重點工程實施方案并盡快組織實施。各地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實際,抓緊提出貫徹落實意見。做好實施方案與“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重點專項規劃的對接,突出系統性、科學性和協同性。明確實施方案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工作任務、重大項目、節點計劃、推進舉措等內容,確保重點工程推進不斷深入、取得實效。
 
        各地、各部門要建立高效的重大項目跟蹤調度和區域協作機制。建立情況通報制度,完善信息發布機制,引入第三方進行評估,定期發布評估報告。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加強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宣傳工作,努力營造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濃厚氛圍。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習友路2666號 郵編:230088 電話:0551-65695317
Copyright © 2014-2021 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編號:皖ICP備18008296號-1
三分快3-三分快3app-三分快3官网